核心和缺失零部件模块资产必须作为第一选择对象,汽车零部件品牌和国外市场位列第二,整车品牌位列第三。
近期,美国底特律活跃着很多中国人的身影,除了关注美国的记者,更多的则是汽车企业的代表。从2008年开始出现的金融风暴已经给这座闻名世界的汽车城以重创。包括通用、福特在内的美国三大面临破产保护的命运,与他们同病相怜的是美国大量的零部件企业。
事实上,出现这一情景的并不是只有底特律。包括欧洲等地在内的著名汽车工业城市已经吸引了大量国内汽车企业的目光。
困境
一直以来,外资与合资企业的市场份额扩大,以及入世后汽车零部件全球化的采购趋势,给我国民族汽车零部件工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汽车工业发展迅速,核心零部件无一不需要从国外购买。
目前,世界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国际汽车产业及汽车零部件产业深陷泥淖,国内汽车零部件产业也难以独善其身。据A.T.科尔尼管理顾问公司的一项最新的研究发现,美国将有超过一半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在2009年可能申请破产保护,有70%的供应商可能面临破产重组。
据统计,国内零部件行业百强企业的市场份额仅占整个行业的50%,远低于其他国家的集中度。目前轿车的关键零部件100%由博世、德尔福等跨国巨头提供,跨国公司在中国全方位布局,获利丰厚,售后服务市场成为投资新热点。尽管去年我国零部件行业整体收入达到8370亿元,但规模以上企业中有80%销售收入不足1亿元,行业中只有43%的零部件企业拥有专利,不到20%的企业拥有发明专利。
今年初出台的汽车产业振兴规划表示将对“关键零部件技术实现自主化”,此外中央还将在未来三年出资100亿元作为技术进步、技术改造的专项资金。在国家鼓励“核心零部件自主化”的政策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把抄底海外视为获得核心技术的最佳路径。
抄底
3月30日,北京京西重工有限公司在底特律与美国最大的零部件企业德尔福公司签署协议,收购其全球汽车悬架和制动器的研发、生产系统。
此次收购计划将耗资1亿美元,被收购的德尔福业务大约有3000名员工,分别位于波兰、印度、墨西哥、英国、美国、法国和中国等14个国家,业务范围则涉及到几十个国家。德尔福公司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之一,2008年销售额约198亿美元,位列全球零部件企业前五位。
上汽收购韩国双龙的失败教训,仍余音绕梁。京西重工收购德尔福资产是否再次被拖入工会泥潭或遇到其他阻力?
据了解,与上汽收购双龙部分股权不同的是,京西重工收购的是德尔福两个部门的全部资产,最重要的是收购它的技术、知识产权、专利,以及它的市场和成熟的订单。据知情人士透露:“我们最主要看重的是技术研发资源以及市场,然后才是资产,双方约定的很详细。
据悉,北京市政府已为此准备好60亿美元的收购资金,计划是在未来三年内收购德尔福全部的业务。
多次被外电点名要海外“抄底”的吉利汽车终于出手了,不过这次收购对象并非一直传闻的沃尔沃,而是澳大利亚一家自动变速器公司。
在澳大利亚当地时间3月27日12时已签约收购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DSI公司,它是全球仅有的两家独立于汽车整车企业之外的自动变速器公司之一。吉利汽车表示,在成功收购DSI自动变速器公司后,将主要做三件事:恢复对福特的供货,把DSI的产品和技术引入中国汽车行业,以及为DSI的新产品研发提供资金支持,确保其在国际市场上的领先地位。
DSI供货的车企大多陷入财务困境,收购是否明智呢?长城证券吕磊分析:“吉利重点表明希望配套国内车企,即使最差的情况下仍可以将DSI再度出售。”
近日,潍柴动力全资子公司以299万欧元竞拍获得法国博杜安公司的相关资产。 潍柴动力的负责人表示,通过收购,他们将获得博杜安公司的产品、技术和品牌,促进公司进一步开拓国外市场,扩大本公司的产品配套范围,推动业务的协同发展。
在金融危机面前,打算趁此机会抄底的企业并不在少数,危机也给了中国企业很多机会。
近日,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发布报告称,今年全球供应商的利润率将达到历史最低点,息税前利润率将大约降至0%。美国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的最新研究报告也表明,今年美国一半以上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可能面临破产危机。同期,很多国内外专家认为,当前形势对处境尚好的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而言,机遇更大。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董建平告诉记者:“希望有资金实力、有国际经营人才的企业能够走出去。”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表示:“我国汽车企业挑选那些技术基础好、配套渠道完善、对长期发展有利的国外企业作为并购对象,具有独特的战略眼光。”
中国零部件企业可以通过承接更多的由发达国家出逃的零部件制造业务,或者主动抄底收购海外优质零部件资源,进一步提升零部件产业规模、技术能力及品牌实力,或将实现从汽车零部件大国迈向汽车零部件强国的华丽转身。
不能逾越的大山
目前,很多业内人士对目前海外抄底已经形成共识。但是,中国零部件企业应该收购哪些企业?收购时还会面临哪些障碍?却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董建平告诉记者:“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为什么要走出去?“我们不是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董建平认为,中国仍然不是汽车强国,尤其是自主品牌不强,自主品牌零部件被边缘化,零部件行业已处于危机之中,“我们已经没有时间去按部就班地去实现超越了”。
“我们切忌只知道把人家的生产线买进来”,董建平对于“买断”式的做法予以批评。他表示,收购并不是要把对方置于死地,更多地买进对方的技术,发挥对方原有的优势,双方合作共赢才是真正目的。
眼下,全球经济危机横行肆虐,2009年可能有超过一半的美国汽车零件厂商申请破产保护。今年2月中旬,美国汽车和设备制造商协会及其下属的原始设备供给商协会已向美国财政部递交申请,请求给予汽车零部件供给商救助,并表示三分之一的汽车零部件厂商已陷入财务困境。而中国由于的开放程度比较低,所以国内的企业受到经济危机冲击相对来说比较小,甚至很多企业还在保持着上升的趋势。国内外企业的遭遇反差,带给了我们更多机会和想象空间。对中国本土汽车企业来说,可选的海外廉价优质资产已经越来越多了。
在如此多的诱惑之下,中国企业收购的标的资产到底怎么选,什么样的企业去选,鸿锐新思管理咨询公司的刘畅认为:“核心和缺失零部件模块资产必须作为第一选择对象,汽车零部件品牌和国外市场作为第二选择对象,整车品牌作为第三选择对象。”
其实在收购标的选择上国外企业已经走在国内企业的前面。不过在收购标的选择上中外企业截然不同,国外企业收购国内企业的标准是:标的企业在国内市场的份额最大或者潜力最大。而国内企业则更应该看重外国标的企业的技术水平!
科尔尼(上海)企业咨询有限公司曾经针对中国和印度企业的海外并购做了调查。调查显示,当前中国汽车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行业专家在合资/战略联盟、直接建厂及并购三种海外投资方式之间选择时,更偏好前两者;而绝大多数印度受访汽车企业认为兼并收购已是其主要的海外投资方式。
北京京西重工收购德尔福相关资产,吉利收购DSI公司,潍柴动力收购博杜安公司相关资产都是看中这些企业的技术。
无形的障碍
中国企业主动收购国外汽车公司资产,并不是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才出现。与国外公司进入中国一样,中国汽车企业收购国外公司同样面临一系列政策、文化等障碍的制约,这是摆在中国零部件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今年1月9日,双龙汽车公司正式向韩国法院申请保护。双龙不得不在韩国法院的庇佑下进入回生程序,而上汽也损失至少10亿元。
到此为止,上汽失去了在双龙汽车的经营控制权,只剩下股权,上汽撤资双龙汽车只是迟早的事。而一旦双龙汽车进入回生程序,上汽集团将有可能丧失掉所有股权。财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11月30日,上汽拥有双龙汽车18.51亿元的权益。即使上汽按18.51亿元权益的60%-70%计提减值损失,损失也至少在10亿元以上。
导致如今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韩国工会与外国企业的矛盾无法调和,在上汽收购双龙后,双方的文化一直没有很好的融合。
双龙的工会可能从心底一直保有反对收购的情绪,也一直存在着很强的博弈心理。因此,双龙内部从企业到员工无法形成统一的思想,内部问题尚未解决,企业发展无从说起。
科尔尼(上海)企业咨询有限公司相关人士分析认为,回顾中国汽车企业已经完成的海外并购交易,他们发现除少数几家零部件企业的海外并购较显成效外,尚无完全可以称之为成功的案例。他认为中国汽车企业目前海外并购的困境主要由三大弊端造成的:缺乏明确的整体战略规划;缺乏对被收购企业的潜在风险及并购后的整合挑战的认识;缺乏前瞻性的资源储备。
收购易整合难
中国企业在海外收购时还面临很多其他障碍。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汽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显君说:“潍柴动力在收购博杜安公司相关资产时,可能面临法国政府和工会的强势压力,这包括工厂保留在本土、不能随意裁员、员工福利待遇不能消减等。”
吉利相关负责人在谈论收购时也指出,吉利目前仅限于进行资本输出。
近年来,虽然越来越多的中国汽车企业意识到了部分风险,在海外并购前会就被收购企业进行详尽的财务尽职研究,然而对商业和运营尽职调查的重要性依然缺乏认识。企业往往凭借领导人有限的实地探访及内部研究人员的粗略搜集,感性地估计市场规模及目标市场的大致竞争格局,却忽略了对当地政府、政策法规、供应商、劳工组织、客户结构、文化等潜在风险的充分认识和评估,自然缺乏足够有效的风险规避方案,当矛盾发生时,缺少事先准备的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此外,海外并购后的整合是中国企业最陌生也是最头疼的一大难题。中外方在管理理念和方式上的差异,双方文化、价值观的不同,及被收购企业普遍存在的抵触情绪等因素,都对海外并购整合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
中国汽车企业在海外并购的资源储备,特别是人力资源的储备严重不足。中国汽车行业整体缺乏能够掌控大型并购项目的人才,包括项目管理、前期调研、谈判、整合规划及整合实施等。
“‘吃得下,管得好’才称得上是收购成功的基本标准”李显君说,通用、丰田、福特等跨国汽车巨头之所以能实现全球化运作,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拥有成熟的管理模式、文化模式和研发平台,统称为三大能力。一家企业如果想实现国际化战略,建立全球经营体系,就绕不过这三大能力的培养,而且必定是缺一不可。 |